中国工业炉网 - 工业炉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确保工业领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W.biz | 商业搜索

确保工业领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信息来源:stovechina.com   时间: 2022-08-03  浏览次数:20

综合新华社电 记者1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实施方案部署两个重大行动,一是聚焦重点行业,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二是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

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

深入推进节能降碳。调整优化用能结构,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强化节能监督管理。

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建设绿色低碳工厂,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

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

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支撑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开展重点行业达峰行动,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

同时,实施方案要求,实施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

二是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同时,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

三是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开展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

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四是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000591)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

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绿色金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

同时,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审慎稳妥推动在绿色工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加强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金融支持。

实施方案指出,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统筹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配套制度。

实施方案还要求,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业炉网证实,仅供您参考